江苏省应急管理厅 江苏省教育厅 江苏省财政厅
关于推进应急管理学院建设的指导意见
发布日期:2021-07-01 11:33 信息来源:人事教育处 浏览次数:

苏应急〔2021〕21号

各本科高校:

为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应急管理人才与应急管理学科建设的指示精神,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应急管理人才培养的决策部署,引导高校主动面向区域、面向行业办学,深化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相关高校加强应急管理人才培养,加强应急管理科技自主创新,提高应急管理服务水平,建设一批面向应用、特色鲜明的应急管理学院,现就推进我省高校应急管理学院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省应急管理人才三年培养计划要求,推动相关高校主动对接应急管理领域全方位需求,创新政校企行协同育人机制,深化应急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建设以高校为主导,地方政府或应急管理部门、行业企业积极参与,共同为办学主体的应急管理学院,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应急管理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深度融合,着力培养复合型应急管理人才,助力我省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为推动我省实现“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新发展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二、建设目标

自2021年起,省应急管理厅、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将联合组织、分批遴选认定6个左右建设基础良好、机制体制灵活、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成效显著的省级重点应急管理学院建设点,形成高校与应急管理部门深度合作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一大批高层次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技术技能型应急管理人才,打造一支结构合理、数量稳定、能力突出的应急管理师资队伍,形成和转化一大批应急管理装备技术创新成果,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促进资源与成果共建共享。

三、建设原则

(一)坚持育人为本。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人才培养,创新办学机制,构建高校、地方政府或应急管理部门、行业企业互相协作、优势互补、资源整合、开放共享的协同育人体系,形成区域教育与应急管理行业深度融合、联动发展的新局面。紧密对接应急管理领域的真实需求,构建主修专业与副修专业交叉融合的“1+X”应急管理专业建设体系,培养高层次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技术技能型应急管理人才。

(二)坚持共建共享。发挥高校科技和人才优势,以应急管理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构建面向应急管理行业的产学研深度合作平台,提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着力解决人才培养供给与产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发挥高校、地方政府或应急管理部门、行业企业等多元办学主体的作用,明确各方权利与义务,推行共同管理、共建专业、共设基地、共组团队、共享资源、共创成果、共育人才、共担责任,实现多方共赢、互惠互利。建立校地互动、产教融合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高校赋予应急管理学院建设与运行管理一定自主权。

(三)坚持内涵发展。提升高校支撑和服务区域产业发展所需的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的能力,积极探索跨业界、跨学科、跨专业整合教学资源,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打造应用性交叉学科专业,以人才培养、创新应用、社会服务为应急管理学院核心职能,统筹推进学科、专业、课程、教材、实践教学条件、师资、学生教育管理、质量保障体系等应急管理学院内涵要素的建设,构建贴近新兴产业、契合行业标准、突破专业界限、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共同体,切实提高应急管理人才培养能力,实现应急管理学院的可持续发展。

四、建设任务   

(一)创新应急管理学院体制机制。鼓励高校与地方政府或应急管理部门、行业企业等多元主体共建实体性质的应急管理学院。汇聚各方优质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模式,探索理事会、监事会、管委会、专家指导委员会等新型治理模式,形成学院管理运行的长效机制。通过各方信息、资源、技术等叠加及灵活的机制体制,确保学院能够切实服务和支撑区域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二)建设“1+X”应急管理专业体系。鼓励高校结合区域产业特点,有选择的以安全工程、化工安全工程、应急技术与管理、应急管理、应急装备与工程、防灾减灾科学与工程、消防工程等7个专业为主修专业,构建“主修专业+副修专业”衔接融合的“1+X”应急管理专业建设体系,培养政治立场坚定、基础理论扎实、应用能力突出,拥有专业背景、有技能、懂安全、会管理的复合型应急管理人才。鼓励高校增加应急管理类通识课程模块,加强在校大学生应急管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

(三)创新应急管理人才培养体系。按照立足基层、面向区域、覆盖全省的培养定位,明确应急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岗位能力需求和未来发展潜力,优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按照学校发展定位,对接地方产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凝练人才培养特色;以产出为导向,优化教育教学环节,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及持续改进机制。

(四)建设应急管理课程、教材及项目案例库。鼓励高校紧密对接应急管理领域的新需求、新标准,与合作各方共同建设新课程,编制新教材,推动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技术前沿、生产过程等科学对接,加快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迭代,注重将业界的最新技术、管理方法、生产流程等整合为教学案例,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应急管理课程、教材、项目案例库及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

(五)建设专兼结合的应急管理师资队伍。充分整合高校学科人才、地方应急管理部门管理人才、行业企业技术人才等优势,设置灵活的人事制度,通过师资队伍的多向交流,选聘应急管理部门、行业企业技术骨干等为学院兼职教师,选聘专任教师赴应急管理部门、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开展业务交流、研讨、培训等活动,持续完善应急管理师资的培养与使用机制,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应急管理师资队伍。同时,鼓励开展应急管理学院教师奖励、激励制度探索。

(六)建设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鼓励高校与地方政府或应急管理部门、行业企业共同建设集实践教学、应急管理技术装备研发、培训服务等多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营造真实的安全生产与应急管理工作环境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鼓励各方联合开展应急管理的理论研究和装备技术开发,共享研究成果,大力推动科教融合,将研究成果及时引入教学过程,促进科研与人才培养积极互动,发挥产学研合作示范影响,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顶层设计。相关高校应将应急管理学院建设纳入学校“十四五”改革与发展规划,制定推进应急管理学院建设的专项建设方案,在政策制定、资源配置等方面予以倾斜,创新应急管理学院的办学体制机制,探索建立由高校、地方政府或应急管理部门、行业企业等多方参与的新型应急管理学院理事会(董事会)、专家指导委员会,行使学院重大事项决策权。给予应急管理学院一定的人、财、物等自主决策管理权,激发办学活力。

(二)加强资源保障。省财政厅、省应急管理厅、省教育厅将积极支持省级重点应急管理学院建设。鼓励高校在师资引进、师资柔聘、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建设经费和运行经费等资源配置方面予以扶持倾斜。鼓励地方政府或应急管理部门、行业企业等支持应急管理学院发展。

(三)促进交流推广。省应急管理厅、省教育厅将协同地方政府和试点建设高校,加强对应急管理学院建设及运行的科学指导,定期开展应急管理学院试点建设工作的交流研讨,及时总结推广成功案例和经验,促进应急管理学院的可持续发展。

附件:江苏省本科高校应急管理学院建设点认定指标.doc

江苏省应急管理厅    江苏省教育厅      江苏省财政厅

2021年6月29日


关闭
打印